將被腐蝕的銅雕佛像置于倍半碳酸鈉溶液中浸泡,使銅的氯化物逐漸轉換為穩(wěn)定的銅的碳酸鹽,銅雕的氯離子被置換出來轉入浸液中。浸液需定時更換,直至浸液中無氯離子出現(xiàn)為止。隨后將器物用蒸餾水反復清洗,除去堿液,干燥后封護。堿溶液僅把氯化物提取出來,保留著色彩斑斕的孔雀石等腐蝕層,不損害銅雕的原貌。此法缺點是置換反應時間長;另外氯化物不僅附在銹層表面,而且已滲入器物腐蝕結殼的深部,難以置換。
在國內佛像拍賣市場,作為藏傳佛像的金銅佛像,占到九成以上的交易量。明清金銅佛像又分為宮廷造像與西藏民間造像,其中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的宮廷造像“永宣佛像”尤被目前國內藏家和投資人看好。
明代宣德一朝宮廷造像藝術深受永樂時期宮廷造像藝術的影響,氣度非常明顯的表現(xiàn)在造像藝術的氣韻與工藝中,這一時期宮廷造像藝術風格即有永樂宮廷造像的宏闊又有宣德宮廷造像的瑰麗。其造像藝術兼收并蓄于兩朝的傳統(tǒng),實是宣德宮廷造像藝術汲取傳統(tǒng)的宮廷造像藝術的精神而形成自有的造像風貌神韻。